曲沃,晉南明珠,千年古邑。從《春秋左傳》最早載其名始,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,自北魏泰和十一年建縣至今,也長達1500多年。曲沃,地處黃河腹地,今山西省中南部、臨汾盆地南端,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,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于此繁衍生息;距今4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,就已開啟了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;至春秋時代,已有了頗具規模的冶煉、鑄造、紡織印染、制陶制革等發達的手工業,商貿流通更是出現了“金玉其車、文錯其服” 的昌隆巨賈。
曲沃,根祖圣地,三晉之源。橫亙于縣境之北的橋山,“世傳軒轅黃帝葬此”。一代國學大師、大地理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則以大量考證,明確判斷,曲沃橋山“最可能是黃帝埋骨所在”。翻越橋山,華夏祖脈的西北角下,即為陶寺遺址——帝堯之都,確證曲沃實屬唐堯故地無疑。上世紀九十年代,“曲村——天馬”遺址的發現,又使紛爭千年的晉之始封塵埃落定,曲沃即“叔虞封唐之所,三晉發祥之端”,兩千多年前,稱雄中原的泰秋五霸之一晉文公,就是以此為中心,建立起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皇皇霸業。而三晉之源一旦確定,大夏之墟則不辯自明,因史志有載“封叔虞于唐,居大夏實沈之墟也”。
曲沃,人文璀璨,積厚流光。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——《詩經》,其《唐風》與《絕風》中相當的篇幅即產生于此。自宋至清,有名有姓的進士就達百余人之多,居平陽府之首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、學者顧炎武,晚年長期旅居曲沃東韓宜園,授業絳山書院,并在此完成了他的鴻篇巨著《日知錄》,留下了“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”的千古名言。
曲沃,山川秀美,形勝獨具。南絳峰,北橋岳,汾河自北向南蜿蜒而下,澮河、滏河由東向西穿境而過,左據中條之險,右借河汾之固。加之氣候溫和,四季分明,土肥水美,物產豐饒,自古便有“天府雄風,三晉重地”之稱。而今,更有同蒲鐵路、大運一級公路貫穿南北,侯月鐵路、晉禹公路、陽侯高速公路并列東西,優越的交通條件和獨特的區位優勢,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。
曲沃,前程似錦,充滿希望。改革開放以來,在上級黨委、政府的領導下,在縣人大、縣政協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,歷屆縣委、縣政府堅持“產業強縣、城建靚縣、文化立縣”三大發展戰略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又確定了建設“全省千萬噸鋼鐵基地,全省最大的設施蔬菜基地,全國晉文化研究開發基地”的奮斗目標,全面鋪開了551011工程。經過不懈努力,全縣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各個方面結出豐碩成果。工業上,以立恒鋼鐵集團、通才工貿集團為骨干的“千萬噸級優特鋼基地”頗具規模;農業上,建成了以“晉之源”命名的八大現代農業園區;文化旅游,形成了“六區四園一城一場”全縣城、大景區的旅游格局;城市建設,以東城新區為龍頭,啟動了東城、老城、西城“一體兩翼”的整體開發建設;完成了一批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,極大地提高了全縣人民的幸福指數,提升了曲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。曲沃先后榮獲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”、“中國成語典故之鄉”、“中國成語典故傳承基地”、“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”等18張國家級名片。
厚重的歷史文化,富饒的自然條件,孕育了曲沃人崇文、明禮、謙和、包容的性格。古往今來,為官任職者,無不真切感受到這里淳樸、友善、熱情、務實的民風。能和曲沃人民一道工作、學習和生活,是我們的榮幸,也是我們千事興業的底氣與激情所在。我們有決心、有信心,以勇于擔當的精神,自覺擔負起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光榮使命,為建設曲沃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!在這里,我們也誠摯邀約,邀約從曲沃走出的學子和成功人士?;丶铱纯?,用你們的成就和智慧,為養育我們的這方水土再添幾分精彩;邀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四方賓朋到曲沃觀光作客,領略詩經山水的秀麗風光,品味豐厚的根祖人文;邀約有創業才智的友人到這方熱土興業,成就您人生的輝煌;邀約社會各界人士關注曲沃,把曲沃故事講給您身邊的每一位朋友。
詩經山水等待您的牽手,晉都曲沃縈系您的回眸,讓我們風雨同舟,共譜華章。